Search


【二戰臉譜:那時他是誰?】
  
▎菲律賓-馬可仕(1917-1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二戰臉譜:那時他是誰?】
  
▎菲律賓-馬可仕(1917-1989):貪腐的代名詞也曾是戰場英雄。
  
幾乎成為「貪腐代名詞」的馬可仕,在太平洋戰爭中卻充滿傳奇與爭議。
  
出身政治世家的馬可仕1940年入伍。珍珠港事變後,駐菲美軍被突襲的日軍擊潰。馬可仕所屬的21菲律賓師也在巴丹島戰役中投降,隨後他在著名的「死亡行軍」中幸運生還,獲釋後(在「大東亞共榮圈」口號下,日軍釋放「被殖民」的菲律賓戰俘)加入抗日游擊隊直到終戰。
  
馬可仕戰時表現英勇,曾獲頒美軍銀星勳章;但戰功也成為他日後的政治工具,對內宣傳中,馬可仕甚至謊稱自己曾被授與美軍最高級別的榮譽勳章。
  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※ 二戰臉譜:太平洋戰場的「配角」故事
http://global.udn.com/global_vision/story/8662/1256623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
#轉角說:要看到最後才有圖說喔!
  
圖中橫躺著的是馬可仕的遺體,這位菲律賓的前獨裁者1989年因病死於流亡途中後,在其家屬的堅持下,屍身遲未下葬,之後輾轉斡旋才於92年運回故土菲律賓。
  
然而其遺孀——也就是因為奢侈、以及收藏鞋子聞名的伊美黛——卻要求菲律賓政府,考慮馬可仕對菲國的功績,其遺體「非得埋骨於菲律賓國家英雄公墓」不可;伊美黛的要求一直得不到菲國政府的允諾,遲遲無法下葬的馬可仕也就被「存放」老家的玻璃棺中,供仰慕者「瞻仰遺容」。

此後,每年9月11日馬可仕冥誕之日,伊美黛都會在玻璃棺前為馬可仕「慶生」。

(圖/美聯社:2006年馬可仕89歲冥誕)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《轉角國際》將「國際事件」解構成點、線、面,三種衡量向度:「點」,是傳統想像中的「國際新聞」,回應彼地所發生的種種即時大事;「線」則延伸於點,藉由新聞來解讀宏觀的世界局象;「面」,才是所謂的「國際觀」,除了掌握訊息脈動外,對於我們身處的世界,也能具備獨立思考、提出自我觀點的能力。 點、線、面,三者串連,《轉角國際》期望能拉起那條「線」—在新聞之後,拉起脈絡;在趨勢之前,集結觀點。 比起展示「國際觀的高度」,我們更希望《轉角》的轉動能「碾平」眼下國際報導的種種資訊門檻,與讀者們一同尋找那塊屬於自己的「國際視角」——至少至少,我們端出來的不會是冷門毒藥。 這裡是udn,我們是《轉角國際》。
作一扇看懂世界的窗。
View all posts